馬欣專欄/從防彈少年團的崛起 看台灣偶像猛打乖乖牌的盲點

1
phpzSKQXb

防彈少年團不走乖乖牌路線,反而強調其個性。

台灣偶像團唱的歌為何總是千篇一律,為何形象上像是有同樣基因的同樣面貌跨代傳承,而反觀近年將台灣偶像業打趴的韓團,卻一再精進,我們到底輸在哪裡?從何時開始輸的?為何小鮮肉們唱的歌卻像是做給家長聽的?這樣純屬安慰家長、無法有傳唱度的代溝歌,到底要在台灣歌壇抱殘守缺多久才能醒悟呢?

一直覺得納悶,台灣的男孩偶像,從80年代小虎隊開始,乖乖牌迷思到現在 2016 了,其實從沒停止過。小虎隊連結當時的時代風氣,你可以理解,但如今承襲幾十年,仍總是統一一種面貌的偶像,團團相連接力,比較近乎形象繁衍,而沒有針對個人特色的執行創意,無論是從以前拍戲而成立的「F4」、ENERGY、飛輪海、棒棒堂男孩,到近來人氣走紅的 SpeXial,台灣男偶像多半得要走乖乖牌路線,似乎偶像團體是為了家長而成立,而非真正呼應每一代青少年所處環境。這令人納悶,是市場封建保守的問題,還是我們的偶像真的有強大道德壓力與必須肩負的勸世代言?

台灣男團必須乖乖 卻接受外國團可以耍壞壞?

似乎在偶像養成上,也有最近網路流行的:「這樣我們要怎麼教小孩啊?」的壓力,但諷刺的是,近來流行且歷久不衰的韓團,如 BIGBANG 到最近人氣爆發的新團「防彈少年團」( BTS )崛起,顯示台灣市場是歡迎各種個性男孩團的出現,甚至以演唱會秒殺速度,證明是歌迷渴望已久的偶像類型。

這兩個韓國男團的歌曲皆不乏能自由展現各種形式的判逆、反問與舞蹈肢體上的強大衝撞,融入在音樂藝術裡,變成一種自我的實現,於是無論是 BIGBANG 或「防彈少年團」,只要聽過他們的幾首歌,便能發現每個團員歌聲與特色的不同,群眾很容易以 VOCAL 分辨出這是哪一個團員唱的,以及每一個團員個別的鮮明特色,觀眾這邊通常聽得出是哪個團員在頂著。

而台灣比較偏向於統一性的包裝,在歌聲上,也多半有人分配顏值擔當,或歌唱擔當,雖然在韓國也有這樣統一的包裝男團,但真正能長久走紅的仍是讓每個團員都能發揮特色的團體,更有趣的是,台灣市場對國外看似壞壞不羈的男孩團包容度很高,對自己本地男孩團,仍然得要保持個性不能凸顯的公式化原則。如果有台灣男團偶像敢穿成 G-Dragon ( BIGBANG )上台演出,是否會被批呢?這是令人好奇的點,但也凸顯了我們偶像製造端的保守,甚或是部分消費者家長標準不同的盲點。

螢幕快照 2016-06-15 下午12.27.14

想像台灣男偶像穿得像 G-Dragon?

防彈少年團的出現 代表韓國偶像工業的完全精密成熟

事實上,曾以強大人氣癱瘓桃園機場的南韓夯團「防彈少年團」,是個才成立三年的男團,但歌曲與舞蹈表演形式獨具一格,在音樂上有清楚訴求、純熟 RAP 技巧、舞蹈有著奠基紮實技巧上才有的行雲流水,甚至呼應這企欲思變時代的大膽歌詞,言之有物地正面迎擊年輕人機會被壓抑的南韓社會。

防彈少年團這組年輕人有能力有膽識,曾在南韓的音樂榜節目後跟著唱 BIGBANG 名曲〈 Loser 〉,資歷尚淺的他們當時曾被網迷圍剿,但他們的確跟 BIGBANG 一樣連結地氣,BIGBANG 的魯蛇歌反應很多都會男性心情,而隔了幾年後,防彈少年團唱的是更直接的現實殘酷感,包括主打〈 Fire 〉吐槽貧富世襲、南韓的階級意識,或是〈超屌〉直接唱出自己跟一般少年團不同,以君臨天下的霸氣唱出不怕大人把他們年輕人看成貶值的股票,自認有實力直接迎戰優勝劣敗的社會競爭,無論和音、轉音或是旋律流暢度都有相當水平,韓國偶像工業發展到防彈少年團,的確呈現了韓國產業的精密與成熟度。

曾經當過藝人的社長 對培訓藝人要求如練家子

以前我們會開玩笑說韓國培養藝人像培養軍團,但其實偶像其實更近乎練家子,舞台上五分鐘台風立見,沒有像我們可以有零散空間。

韓國培養偶像的社長通常之前是藝人,如 SM 會長李秀滿是 80 年代的重金屬樂團團員;JYP 社長朴軫永仍持續在發表作品,甚至上節目做宣傳。培養出防彈少年團的方時赫,之前是歌手兼製作人,他以自己的親身經驗培養藝人,就像台灣的李亞明,以當時他當歌手就走視覺系的膽識,培植了如今轉型有成,在舞台上逐漸有大將之風的畢書盡,以及不典型偶像李玉璽——這些當過藝人的社長,知道歌手退一步就被淹沒,對藝人舞台磨練都相當嚴厲,甚至早早培養,十年磨一劍。

38a328d5d3912913b08d8b20eea97fc91417534065

培養出防彈少年團的方時赫(中),之前曾是歌手兼製作人,因此以自身經驗培養防彈少年團。

三十年來 台灣都做不出偶像男團唱的歌?

而一般台灣偶像最弱的則是舞台的真槍實彈考驗,主要是經驗累積不夠,另外的癥結點是,台灣鮮少有製作人會做偶像唱的歌,以至於台灣男團的歌在這三十年沒有任何記憶度,更別說能傳到國外去。台灣偶像團歌曲多半是徒具形式的熱鬧功能,卻無法有傳唱性,使藝人本身也沒什麼可以發揮或培養唱功的機會,更別提歌曲與時代氣氛接軌,只能賭一把家長與國中學生都能皆大歡喜買單的歌曲,於是就這樣出現很多首(長達三十年,你看可以累積多少首)跟每一代年輕人現實都有明顯代溝的歌曲,這樣的偶像放在國際上是沒有競爭力的。只做給家長安心用的歌,是不是可以停止了?偶像是個精細產業,不能與時俱進,更大的洪流正要來臨。

延伸閱讀: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多年寫樂評也寫電影,曾當過金曲、金音獎評審,但嗜好是用專欄文偷渡點觀察,有個部落格【我的Live House】,文章看似是憤青寫的(我也不知道,是人家跟我說的),但自認是個內心溫暖的少女前輩(咦?),著有《反派的力量:影史經典反派人物,有你避不開的自己》。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