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北飄來的是「霧霾」還是「沙塵暴」?環保署:跨年夜的台灣空汙達最高峰

中國西北飄來的是「霧霾」還是「沙塵暴」?環保署:跨年夜的台灣空汙達最高峰
Photo Credit:Berkeley Earth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在台灣地區懸浮微粒密度高,衛星影像又顯示西半部大氣液態水含量高,地面觀測判定為「濃霧」,這其實就是一次「又是霧、又是霾」的事件。

(中央社)
今(29)日早上天空灰濛濛,中央氣象局科技中心主任鄭明典指出,有一股霾由長江口北方出海,往東北方向傳輸而去的霾氣,應該很容易看得出來,往後方看,就可以辨認還在陸地上的重霾區,另外,在長江口南方,已經有一股霾氣開始往南。

他還指出,中央氣象局官方並沒有定義「霧霾」這個名詞,但是現在懸浮微粒密度高,衛星影像又顯示西半部大氣液態水含量高,地面觀測判定為「濃霧」,這其實就是一次「又是霧、又是霾」的事件,過去很少長時間發生,應觀察看看,是不是有定義「霧霾」的必要。

對此,氣象局預報員林定宜分析,今天清晨東北季風還沒真正南下,境外污染物還沒入境,但台灣附近大氣穩定,加上清晨有霧,因此境內的懸浮微粒就可能和霧凝結成霧霾,根據環保署觀測,西半部空氣品質確實不佳。

鄭明典進一步分析,從地圖上還可以看見中國西北的PM2.5濃度飆高,主要是沙塵暴造成。

這次沙塵暴發生的原因是「強風」,源頭為貝加爾湖附近有低氣壓系統發展,遇到由中亞越過帕米爾高原經新疆而來的的冷高壓,造成河西走廊上氣壓梯度升高引發強風,吹起沙塵暴。現在強風區略為減弱北移,預期沙塵暴很快會緩和下來。

連續三年跨年夜「霾害」,局部地區可能達紅色警戒

環保署監資處處長張順欽表示,環保署依據最新觀測資料看到,從昨(28)天開始,在中國甘肅、寧夏一帶發生今年以來算是比較明顯的沙塵暴現象,當地發生沙塵暴的特徵是會連續44天沒下雪,相關報導並稱入冬以來,寒冬快過一半了,仍沒下雪,這對沙塵揚起會產生很大的幫助效果。

他並說,風若夠強,一吹就會揚起沙塵暴;針對昨天發生的沙塵暴,目前氣象模擬有機會從12月31日下午到明年1月1日的早上,剛好是跨年的時間點影響到台灣的空品,初判空氣品質指標(AQI)有機會達到橘色以上等級,局部達到紅色等級。

環保署官網說明,橘色提醒是對敏感族群不健康,紅色警示是對所有族群不健康。但是他也說,確切情況受傳輸過程、路徑、有無下雨、冷空氣夠強否等因素影響,時間還早,需再追蹤,隨時再公布新資訊。

如何分辨沙塵暴和塵霾?氣象局衛星影像給答案

鄭明典在臉書上解釋,氣象局前陣子引進的真實色彩衛星影像,相對於傳統可見光影像,最大的優勢應該是可以用來監測沙塵暴和塵霾。

在這種影像中,沙塵暴顯現的是棕色的影像,特徵是移動快速。霾則比較偏灰色,但是兩者有時很類似,必須比對地面觀測報告才能確認。雲或霧區則相對白皙,比較不會認錯。

入睡後容易醒來嗎?可能是PM2.5的原因

台北醫學大學校長林建煌帶領的北醫大胸腔醫學研究中心團隊,利用智慧型穿戴裝置,監測傳統鑄造業的作業人員睡眠品質受到PM2.5影響情形。

北醫大呼吸治療學系副教授莊校奇表示,研究結果發現,鑄造業作業人員因長期處於電焊作業環境,在熔融金屬和澆鑄過程中會直接面對作業產生的PM2.5,濃度已超出法規規範的61倍。

監測數據指出,150名受測者當中,平均睡眠時間為6.6小時,比一般人平均睡眠時間7.52小時低;一般辦公室人員平均睡眠清醒次數為15次,電焊作業人員則多達22次。

莊校奇說,國內外流行病學研究都指出,空氣污染物與睡眠呼吸中止症、心肺相關疾病的發生率及死亡率有關。此次研究更顯示,職場暴露細粒徑懸浮微粒會顯著降低員工的肺功能與尿液中的血清素濃度。

血清素是睡眠循環重要的調節因子,莊校奇表示,推測PM2.5影響睡眠品質跟有害的懸浮微粒造成身體慢性發炎、身體氧化壓力增加,造成血氧濃度下降,影響血清素有關。

莊校奇說,此次研究雖針對鑄造業工作人員,但近年秋冬都會有空污狀況,空氣中也有類似鑄造廠的金屬懸浮微粒,對一般民眾也會造成健康危害。

空污嚴重時,莊校奇建議,可視情況多攝取富含色胺酸食物,例如:牛乳、優酪乳、奶酪、巧克力、蛋、魚、豆類和肉,都能增加血清素,有助睡得更好。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羊正鈺